涪陵:“千里乌江第一城”开展生态文明新实践

时间:2023-08-16 11:31 来源:重庆日报

拥有“千里乌江第一城”之称的涪陵,地处长江和乌江的交汇之处。大江奔流两岸潮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涪陵人,见证了这座城市对绿水青山的深厚感情。


(资料图)

翻开涪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单——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保持为优;全区19个水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今年以来,一般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零发生……如今的涪陵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让绿色成为涪陵最鲜明的底色,让城市与自然联结成‘生命共同体’。”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总抓手,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奋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提升,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长卷正在涪陵大地徐徐展开。

科技助力 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今年2月,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在迎宾大道国控站点周边,利用颗粒物雷达水平扫描和现场无人机常态化巡查等科技手段,精准识别1、3、5公里范围内重点区域污染源。

“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是一场攻坚战、科技战。”涪陵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邱国光介绍,今年涪陵区借力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支撑,建立起“一区一策”精细化管理模式,开展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溯源防控,实施精准防控、精准治污。比如,4-8月,累计在临界污染天开展大气立体走航监测21天,走航路程435公里,覆盖移动监测临港经济区等区域内企业1138家次,发现多起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有效发挥了监管作用。

为了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涪陵区已经建成投用水生态环境智能化监控系统,利用视频监控、在线监测、AI预警等多重技术手段,覆盖“万人千吨”水源地、园区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沿江排污口等百个重点监管对象,实现长江、乌江及重点次级河流24小时在线监控。

潘家坝污水处理厂项目是涪陵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项目。目前,一期、二期已经投用,设计污水日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配套污水管网公里。三期正在进行忙碌的施工作业,设计污水日处理能力3万立方米,预计今年11月进入调试阶段。

近年来,涪陵区持续推进城乡、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和管网改造提升,建成各类污水处理设施253座。城市、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8%、86%,去年涪陵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案例,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治理的农户覆盖率达92%。

在强化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方面,去年涪陵区印发《涪陵区“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25)》,督促指导13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开展隐患排查,完成8家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排查,全区受污染建设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为100%、95%以上。

同时,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成功创建36个区级“无废城市细胞”,以点带面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00%,城镇污泥无害化处置率95%。

治污清源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千里乌江,百里画廊。蜿蜒绵长的乌江涪陵段长约33公里,是千里乌江的压轴之卷,在青山环绕之间,一江碧水倒映两岸,造就了乌江画廊最动人的模样。

近年来,涪陵区为了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坚决执行长江干支流岸线产业准入政策,长江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未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长江干流岸线3公里范围内和乌江岸线1公里范围未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

大力实施长江、乌江入河排污口整治。采取“以水定岸,水陆并进”方式,对长江干流77公里、乌江干流33公里沿岸两侧,以及长江、乌江22条主要一级支流入江口上溯2公里沿岸两侧直接入河的排放口,开展三轮次全面排查登记,全面完成390个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溯源监测。

坚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开展白涛园区夜查“零点”专项执法行动、联合执法“百日行动”等,抽查企业143家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1件,罚款金额122万元,移送公安机关2件,实施查封扣押1件。

目前,涪陵区已经率先完成乌江干流沿线污染源整治,区内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废水全部上岸有效处理;全面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面积5883亩,在全市率先实施政府代为修复机制。

走进位于望江路的江东街道菜场污水处理厂,约2500户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在此经过处理达标计量后排入乌江,江水顺流而下数公里,便汇入长江。

2019年以来,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实现从良到优的历史性突破,近3年保持为优。长江清溪场、乌江菜场沱、乌江麻柳嘴、碧溪河百汇等国家、市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主要次级河流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

保护长江,既是历史责任,也是时代要求。下一步,涪陵区将加快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逐步构建起覆盖长江两岸的绿色生态廊道。

降碳减排 用绿色铺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今年初,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新厂区全部投入运行。“走绿色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产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集成行业先进技术和设备,废水采用膜分离技术、全封闭循环复用,实现零排放;废弃变分散排放为集中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每年节约标煤近2万吨,让绿色环保逐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度融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核心。

近年来,涪陵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一方面严控增量,坚决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要求,2019年以来拒绝或暂缓审批项目22个;另一方面提升质量,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相继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市级绿色工厂16家;推动企业绿色改造,以化工、有色、水泥、燃煤火电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近年来全区累计实施企业绿色改造项目200多个,绿色制造体系基本构建。

为了进一步在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涪陵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今年以来,帮扶指导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3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月度信息化存证问题整改,督促拟纳入重庆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34家重点排放单位完成2021年度、2022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履约等工作,积极开展202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

同时,落实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优化环评审批服务,积极做好涪陵白涛化工园区山窝组团热电联产项目等重大项目的环评审批,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比如,加强排污许可“一证式”、全覆盖管理,今年1月至6月办理许可证120张;开展页岩气3个项目56口开发井环评“打捆”审批,压缩审批时间50个工作日。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如今,迈上绿色发展之路,涪陵区的步伐愈发坚定。未来,全区将加快完成“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调整,为优化产业布局、重大项目选址等提供科学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以浓墨重彩绘就出美丽画卷。(刘玉珮 孔德虎 马菱涔 图/谭艳华)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